返回

师妹救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引子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qianyege.com(千夜阁)
    扬、豫、荆三大洲交界,莽莽潘越山极深处,山峦环绕之中,有个风光灵秀,地势平坦,丰饶多产的山谷。山谷有个山村,名字叫做湖隐村。此村人口足有万余,说是山村,若在外足以当得一座小城了。

    这山村按说不是什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所在,它往三个方向都有经年累月自然形成的虎道猿径可通外界,周边山势也不是十分峻峭。但位置所处实在是太偏僻,离最近的人烟聚集的州郡也得要走上一个多月的山路。且物产丰饶,一应事物都可自足,民风保守,很少同外往来。甚至不为人所知。故而已经近百年没有被周边的国朝纳入治下了。

    按说这样的所在定然逐渐沦为野蛮。但村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人往来都含笑作揖,彬彬有礼。除却农田水利,桑蚕渔猎之外,还有医舍,锻打铺、宗祠,甚至有处教舍,平日里书声琅琅,有先生教育孩童们识文认字,诵读文章正经。还有处演武场。除了学童们在此学习武课,平日里也总有彪悍健壮的村人们在此打熬身体,锤炼武技和射术。

    村老周黄一早在院子里劈柴取水忙活完毕,用过朝食,辞别了百又三岁的老母亲,就要赶着朝露去北边林场打柴。老母亲依在墙角一边晒太阳,一边迎着光纳鞋,听闻周黄上山,就问:“可是要去修仙人亭了?”

    周黄当即应是。老母亲听了即是开心,嘟囔道:“快去快去。亭子修好了,仙师就要回来了!”

    周黄微笑摇着头,又跟灶上的婆娘打过招呼,挑上担子就走。转过一道弯,就是教舍了。此时是下课时间,看到教舍前谷场上一群七至十岁的男女孩儿们正嬉笑玩闹。周黄便忍不住停脚看了一会儿。只见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神气足完。

    他自家没有子嗣,对村上的孩童们尤其和善。故而虽然知道他是村老,小孩们却不怕他。几个离得近的本正在玩“升仙拜师”的游戏,看到他来,这会儿“周黄爷爷,周黄爷爷……”乱喊着就围了过来,七嘴八舌的跟他说话。

    “周黄爷爷,大家都说有神仙爷爷要来我们村是么?”

    “你见过神仙爷爷么?他长得什么样子啊?”

    “神仙爷爷会不会教我飞天的仙法,我要去抓雀儿!”

    ……

    周黄看天还早,就笑盈盈的跟他们刮扯一会儿:“你们周黄爷爷年轻那会儿,也就二十多岁吧,别看年纪轻,身体许还没现在壮健哩。那时候村子也没现在这般兴旺,总共就千多二千号人,因为兽灾一年比一年厉害,家家过的辛苦。后来大家都商议着要不要丢掉祖坟,举族搬到山南边的楚国,或者北边的啥国来着。那时候向你们这么大的小孩哪有吃穿,更别提上学了……”

    听他唠叨不停,没耐心的小孩就已经跑掉了。更多的在耐心等仙人爷爷出场。

    “……我有一天正在打柴,忽然山上跳下来一只足有两千斤重不止,口吐妖风的妖虎,眼看就要把我一口吞下。就那张大嘴,吞了我兴许都不带嚼的。却听有人大喝一声,接着看到那妖虎的虎头咚的一声开了花。那便是顾老仙人救了我的命……”

    这一段他平日里常说,数十年下来,早就熟极而流,说到惊险处,小孩们个个瞪大眼睛,十分紧张投入。

    然后就是顾仙人如何的超凡脱俗,如何的手段高超,如何用各种仙法将周围的猛兽都驱逐了个干净。这些是孩子们最爱的段落。虽然听过无数遍了,还是个个心满意足,听完之后一轰的跑走了。

    周黄还在滔滔不绝的讲述顾仙人又如何在村子里治病救人。指点村子的农田矿猎,以及让村民育儿治学等等事情。总而言之,没有仙人就没有村子的今天。仙人无所不能。这时候就只有村尾韩家一大一小两个七八岁的孩儿一直安安静静的坐在那儿,仰着小脑袋认真的听他讲古。

    周黄最喜欢这两个孩儿,不似其他孩子般皮猴子似的,平日就最有礼貌,且有定性,能坐得住。此时看着四只灵慧的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自己,仿佛四口灵潭也似的清幽,不由更是喜欢,说道:“好啦,今日说完了,你们要是爱听,下回再跟你们说。”

    那小一点的叫做韩枝儿的奶声奶气的问:“周黄爷爷,你还没说仙人亭呢。”

    周黄伸出斑驳有力的大手用力揉了揉她的小脑袋,说道:“仙人没在我们这里停留多久,他在后山布置了仙家阵法,又让我们在那阵法上修了个亭子。说是能够保护村子五十年不被妖兽侵害。而且自从亭子修好之后,村人个个身轻体健,长命百岁。生下的小孩也一代比一代有灵性。像你们弟兄两,都是个顶个的聪明。要是仙人来了,至少要挑一个当弟子呢。”

    大一点的韩缙满怀憧憬,又有些迟疑的问:“那要是仙人只挑我,不要妹妹怎么办?”

    还没等周黄回答,他小妹韩枝儿已经开心的抢答了:“哥哥你真笨,你可以学了之后教我啊!我还能求仙人爷爷带我一起。枝儿最乖的。”

    周黄也不答,哈哈大笑着把担子重新挑起来,唱着山歌砍柴去了。

    午食是婆娘放在周黄衣兜里的面饼,就这山泉水混了个肚饱。吃过之后又砍了半天,又寻找了几根好木料留下记号。等到大半天劳作结束,周黄正跳着两大捆柴薪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山腰处行去。他虽年近古稀,发须微白,身体却健壮的犹如年轻小伙。

    绕过两座小山头,周黄老头儿疲倦之际,却也兴致勃发,张口又唱起当地的山歌。悠扬平缓的山歌在群山间回荡,别有一种平和的意趣。

    在老头儿前面不远的一处山岩探出的平地处,不知何时卓然立着一位儒生打扮,却梳着道髻,背负一柄法剑的道人。这道人看起来四十多岁的年龄,身体昂然挺立在那里,犹如一边的山松一般。一张脸上没有一丝皱纹,但微微皱起的眉宇间凝聚着化不开的风霜,却仿似比山道上那辛劳一整天,正逶迤而来的周黄老头儿还要辛劳万分一般。

    道人立在一处多经修复,同村舍相比,雕栏画栋很是精美的木亭中。木亭上有个牌匾也是新换上的,上面三个篆字:“仙人亭”。

    边上还有些修葺的草木石料等。看地基,貌似有人正要给这座亭子起一圈围栏。

    道人他凝视着山腰村落的方向。此时正是黄昏,村落里炊烟袅袅,隐隐有鸡鸣狗叫传来。他耳朵却聆听着身后周黄老头儿的越来越近的歌声,微微的颔首。

    本章未完(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