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战国纵横之武卒雄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发一些魏国的史料,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一下哈。随然武卒是架空。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qianyege.com(千夜阁)
    魏国中齐国“围魏救赵“之计,有桂陵之败,但仍坚持当年拿下赵都邯郸,使“围魏救赵“之计失败,然后回头扑向秦军,大败之,以其强大的实力坚持两线做战,迫使齐国求和,?赵国臣服,才将邯郸还给赵国.直至马陵之败,万弩齐发之夜,这是魏国命运的转折点。

    此役,魏大将庞涓中伏战死,魏军十万精兵全军覆没,魏太子申被俘。这之后,在秦、楚两强的接连打击之下,骄横的霸主魏国从此国运中衰、一蹶不振。

    以至于后来魏惠王凄凉之语:东败与齐(马陵之战),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丢失河西之地);南辱于楚,失八邑,寡人耻!

    春秋时代过渡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大国已不仅仅满足于争霸,大并小、强兼弱、兼弱攻昧的大规模兼并战争越演越烈。后秦国携变法之威、地利之固、民风之悍、兵法之教,仗六世之余威,遣虎狼之师东下席卷六国,统一四海。秦国之强、秦军之悍大家早以熟知,但战国初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皆有所长,可谓鹿死谁手难见分晓,而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并不是西方的秦国,而是地处中原的魏国。魏自前413年至前408年五年的时间里,连续攻秦,尽得秦河西之地,逼迫秦国退守洛水,夹河对峙。前408年至406年魏国遣大将乐羊越赵境灭中山。前404年至前373年连续十一年伐齐,破齐长城,使齐内地震恐。前375年伐楚之榆关,前371年攻占楚之鲁阳。

    魏国之所以在战国初期国势强大,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三家分晋,魏得晋国上地,且又地处中原,物华天宝、人才济济。法家李俚;兵家吴起;政治家西门豹、公孙座;大将乐羊、庞涓、犀首皆一时之人杰也。魏文侯、魏武侯是素有声望的贤明之主,颇有王霸之志,纵览英雄、量才使用、思贤若渴。魏之强大是得人和也。

    魏所处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生产力先进,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由于路网纵横、交通便利所以天下物产云集从而使商业繁荣、制作业发达。战国时期最大的商业城市除了宋国定陶外,就数魏国大梁了。战国时,铁器以逐渐推广使用。当时天下的冶金中心均在韩魏。魏国由以兵器制作业发达而称雄与当世。魏军以逐步采用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史称魏军甲兵犀利。魏国选练武卒,均为重装步兵,披重铠、持戈配剑、背弓弩、跨矢囊。可以说是装备精良武装到了牙齿。可见如果没有强大冶金工业及兵器制作业的支持,以如此装备武装到单兵是难以想象的。大凡得地利者,必有山川之险固,兼得物产之富饶。魏地处中原无山川之险,却得地力之饶以充军国之资,魏之强大不能说未得地利也,不过,由于无山川之险,魏国在地利方面残缺不全只得其末未得其本。(关于此点后文还将详述)

    魏国是战国中第一个实施变法图强的诸侯国。魏文侯重用法家李俚、西门豹制定法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极大的激活了生产力,魏国社会转型较早,所以在战国初期优势非常明显,正是因为魏文侯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才奠定了魏的强盛之基。后六国君主,借鉴魏变法强国的经验,纷纷变法自强。从某种意义上讲魏国在战国初期率先强大可谓得天时,是一个根基深厚的老牌强国。

    在军事方面,魏国较早的进行了军事变革。建立了以精锐武卒为核心的常备军。魏军内部等级森然、分工明确。且数量庞大。魏襄王时期,魏有武卒(重装步兵)二十万;奋击(轻锐步兵)二十万;苍头(裹头巾的待选新兵)二十万;厮徒(军工、勤务兵、辎重兵)二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军事实力可谓雄厚。故苏秦语:魏乃天下之强国也。魏军精选武卒成为各代定制,魏武卒披重甲,持戈配剑,操12担之弩,负矢囊内装弩箭50枝,携三日口粮,半天能走一百里(荀子议兵篇)。可见魏军士兵正规化及军事素养极高,战斗力较强。

    战国初期,魏联赵和韩并三晋之力,向外扩张。三晋合力,其人力物力占绝对优势且又占天下之枢,故所向披靡。诸侯莫甘当其锋。以至于后来得魏惠王追惜以往的强大发出了“晋国天下莫强焉”的感叹。综合以上几点,战国初年,魏持人和,得物饶,仗变法之威,军力之盛、连三晋之势,兼弱攻昧,横行天下,终于在魏武侯时期,坐了中原霸主的宝座。

    魏之强盛始于魏文侯,而终于魏惠王,历时三代70余年。魏惠王时期,魏倾其全力,力保霸主之位,但由于秦齐的迅速崛起。魏之霸业历经数次反复,尤其是齐国的强大对魏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之。

    强大的魏国之所以衰落,愚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

    一、自魏文侯、魏武侯之后,魏统治者忌才妒能、猜忌骨肉、刚愎骄盛、刻薄寡恩、轻视贤才,致使人和渐失,霸业逐废。


    本章未完(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