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人人都爱马文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第66章 命运之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qianyege.com(千夜阁)
    马文才不是什么圣人,前世的他会对浮山堰不闻不问,今世他又不是以圣人作为自己前进的楷模,他父亲也没有因为他而步步高升进入朝堂,他根本就无法干涉浮山堰的事情。

    他会牢牢记得浮山堰,会生出强烈的**消弭掉这场灾事,是因为他永远忘不了在浮山堰所见的几十万冤魂。

    没有死过的人很难明白死后是什么感觉,尤其是作为怨魂之时。

    马文才不知道其他魂魄有没有各自去的地方,他觉得应该是有的,因为他在作为一个怨魂存在的时候,只能看的到冤魂和怨魂。

    人之所以头脑清醒有分辨力,是因为人有三魂六魄,人死时七魄先散,而后是三魂,三魂天魂归天属光,地魂归地属影,唯有命魂可以飘荡离开天命的束缚,那时候马文才在外游荡的,不过是一缕命魂。

    一开始,他还有坟茔寄宿地魂,能够神志清楚的看到后来发生的不少动乱,再后来他父母双双亡故,他又没人继承香火断了祭祀,没有守墓人的高门坟墓在战乱中就是宝藏,他的坟茔被人所扰见了阳气,在一场梁国的浩劫之后,他连地魂也不能再存了。

    没有宿体聚集七魄和天地两魂,马文才这怨魂后来做的混浑浑噩噩,能看到的也只有和他一样逃离轮回魂魄不全的鬼魂,所作所为全凭命魂中一丝执念驱使。

    他虽然在世间不知飘荡了多久,可因为并无神智,他只能看到和自己有关的东西,记得和执念有牵连的内容,别人的千年老鬼养的多智近妖,他这怨魂过的犹如痴儿,唯有见到、听到别人说起“梁祝”时,会因为别人的唾骂和嘲笑勾起执念,突然忆起旧事。

    梁祝因为百姓的愿力寄托已经成了山神土地一样的神祇,而他马文才却无法超生转世,每次清醒片刻怨气只会更盛,越发不得消散。

    在他浑噩后漫长的游荡期间,只自己清醒过两次,其中一次便是在浮山堰。

    浮山堰是南梁建国以来最大的工程,也是梁国最大的悲剧,因为杀生太过,淮河两岸的怨气犹如实质,几百年不散,更因为如此怨气,浮山堰地区犹如一个巨大的牢笼,将所有卷在其中的冤魂囚禁在其中,日日夜夜重复着浮山堰上的悲剧。

    熟悉的事件、浮山堰清晰的名字,被卷入其中的马文才激起了自保的**,恢复了一刹那的神智,拼命逃离了那个对冤魂来像是磨盘一样的地方。

    就在清醒的时候,马文才亲眼看见了回放的过去,见到沿淮上百里以内的树如何被伐光,木头、石头如何用得精光,挑担的人肩膀都磨烂了,夏天里疾病成疫,死掉的人互相倾压着,尸体遍地,蛆虫成堆,苍蝇蚊虫,聚集不散,日夜轰鸣。

    而到了冬季,淮河、泗水都结了冰,役夫和兵士被冻死掉十分之七八,为了瞒报死伤,无数尸首和浮山堰下当年疫病而死的人一般,被毁尸灭迹。

    他看见,被拦截近半年的淮河水如同一头久困的巨兽,突然大发脾气,乱冲乱撞,一下子就冲垮了河堰,决堤声犹如雷鸣,声震三百余里。

    他看见,大坝上的数万梁朝军民被卷入无情的洪水中,绝望的哭喊声响彻天空。

    他看见,浮山堰的下游一往无前的平原开阔地带上,从浮山堰上咆哮翻滚而下的洪水一下子就淹没了这些平原,十几万无辜百姓和他们的家园一起,还来不及做任何反应,就被洪水所吞噬。

    他看见,洪水冲跨了浮山大坝,埋在大坝下面的那十几万筑坝的南梁军民尸体被洪水卷了出来,漂浮在浩浩水面之上,尸体早已经腐烂变形,或人头鱼身,或龙形马首,千奇百怪,令人毛骨悚然,变□□呕。*注

    他看见,水患之后瘟疫横行,妖孽频出,两岸军民之中不乏身负功德仁政宿命的造化之人被卷入水中,于是金光熄灭,黑气升起,本该造福于民的宿命被黑气所染渐渐成就妖孽冤魂,被诅咒的淮河南岸人脉文风断绝,数百年再无英才现世。

    他看见了“人欲逆天地之心,乖民神之望”后,天地间一场真正的浩劫。

    马文才发了疯一般逃离浮山堰地区,那时候他才想起活着时国子学里的议论,这哪里只死了五万人,他一缕怨魂飘荡无形,眨眼间奔过数百里,所见之处冤魂如云,密密麻麻的冤魂如遮天蔽日,也不知有多少。

    不只是活着的人无法面对这样的场面,死了的人也不行。所以马文才清醒之后,每每听到寿阳、淮河这样的词汇,那场浩劫的画面就似浮现在眼前,让他根本无法置若罔闻。

    他挣扎了十年,终于还是依从本心,选择了“逆天改命”。

    一位征战多年的将领有多难刺杀,普通人根本难以想象,更别提马文才那时还是个不满十四的少年。

    高门士族出入皆有十几甚至几十仆从,寒门富户尚且前后拥簇,一位将军要出门,动辄亲卫数十,而且通常在校场、兵营出现的最多,这两种地方,就是有死士给你卖命,也是白搭上一条命。

    更别说马文才虽然重活一世,却并能呼风唤雨。

    因为他的身份,锦衣玉食自是不必说,最大的麻烦还是没有自由,连上厕房都有无数人伺候,能够安静自己处一会儿的时候,只有在家学和走访亲眷的时候,但凡做的出格一点,都会引起父母的怀疑。

    他毕竟是冤魂投胎,谁也不知道请个“高人”来看过后,会不会看出他这幅壳子里披着的是孤魂野鬼,他再魂飞魄散一次没什么,可他的父母要怎么承担丧子之痛?

    所有的安排,所有的步骤,都应该是顺理成章的,都应该是有理可寻的,都应该是符合逻辑的。

    在这种情况下,要杀一个人简直就是在考验耐心,为了刺杀那位将领,马文才布了大半年的局。

    他提前打听到他住的城里有一位经学名士,向家中要求去求学,在那将军经常进出的街道租了小院,每天研究他来回的路线。

    半年之后,终于还是得了手。

    但他还是太小瞧了这些游走在沙场生死边缘的将士,即便抓到了他落单、找到了他身边防卫最低的时候,这位宿将还是有着鹰隼一般的反应,刺客没有将他刺死,只是刺成了重伤昏迷不醒,那死士则是被击毙在当场,反倒先死。

    马文才足足等了三个月,确定他伤了要害半年不可下床,一两年内都要静养,才又回到了家中。

    他以为自己的算计已经逆天改命,可他能改变的,只不过是让浮山堰比历史中往后推迟了两年修建而已。

    而这种推迟更加可怕,因为连他也摸不到浮山堰的后续发展了,哪怕依旧是那些人督工,依旧是那些民夫,可山河水利是日新月异的。

    浮山堰修建的消息刚刚传入吴兴时,马文才惶惶不可天日,他不知道在哪个月就会突然听见汛情直接冲垮浮山堰,也不知道这一世会不会和前世不一样,也许浮山堰能顺顺利利就建成了,轻松水淹寿阳?

    无法掌控的历史脉络,是最可怕的历史脉络。

    浮山堰修建的第一年,马文才几乎是战战兢兢地打探着所有浮山堰上的消息,他听说了先生祖暅之还是去了淮河,而直谏的水官陈承伯因此被斩首示众。他听说太子萧统还是为此被禁足三月,他听说征调的民夫之多几乎让淮、扬两地户户都有逃丁,淮河南岸整片整片的城池和村落里男人们奔逃到附近的山上,只余妇孺老人在家应付征夫的差吏。

    经此一事,马文才受到的打击也可想而知。

    也是因为此事,马文才推辞了父亲送他入国子学得蒙荫入学的建议,开始安排起上会稽学馆的事情。

    浮山堰是他第一次着手改变“历史”,可结果让他措手不及。

    他已经开始害怕,害怕无论自己怎么挣扎都无法逃脱“梁祝”的悲剧,他害怕自己去了国子学,家中又糊里糊涂给他订了亲。

    祝家原本就是前世他父母给他反复筛选后最好的亲事,这世完全放手不管,结果很有可能还是他回家后木已成舟,根本无力抗拒。

    所以马文才这一次选择了主动出击,彻底从源头上解决掉自己的心结,他要让祝英台彻底恋慕与他,对梁山伯毫无情愫,有他在学院里看着,即便祝英台日后嫁了她,这段女扮男装求学的经历也只会变成一段佳话,而不是丑闻。

    可现在他来了,却觉得祝英台的性格和他很不相配,又生出了退却之意。

    偏偏他不喜欢祝英台的性格,却赞赏她的才德,根本无法昧着良心把她推到火坑里,因为他的自尊和骄傲不允许自己行如此之事。

    他前世并不认识傅歧,这辈子和傅歧相交,闲谈他的家事,也只知道建康令傅翙只有两个嫡子,长子傅异从小出类拔萃又比傅歧大上六岁,已经在扬州任祭酒从事,一个便是他。

    幼子受宠,傅歧从小被称赞肖似其祖,受尽万千宠爱,受不了家中对他成才的成日叮嘱,索性“投奔”了会稽郡的五馆,有其祖、父在山阴任山阴令时的故吏照拂,从此成为会稽学馆一霸,每日胡混。

    马文才那时确定自己没在什么名臣良将里听过傅异的名字,还以为他属于年少得志而后平庸的那种人,即便是傅歧,也不是早早就得了势,马文才死的早,没有和傅家接触的机会,所以没有多想过什么。

    现在看来,傅歧少年时这般混账,未来却文武双全,涉猎广博且善于应对,绝不是偶然如此。

    千丝万缕,汇集在一处,让马文才遍体生寒。

    他以为自己来会稽学馆是“逆天”,打破“梁祝”是逆天,结交“傅歧”是逆天,可无形中似乎有一双大手,早通过他过去试图打破历史的举动悄悄改动了什么,将不该在一起的人全部串联在了一起……

    想起傅歧,傅歧便到。

    “大下雨天往山下跑,你跑也行,带点细软啊!身无分文跑下山你讨饭回来吗?”

    姚华带些沙哑的声音像是一只利箭穿堂而过,震的马文才一凛。

    在他还未回过神来的时候,姚华已经反剪着傅歧的双臂,将他拉入了马文才的院中,按着他的肩膀硬生生将他钉在了原地。

    “你这厮力气怎么这么大!”傅歧不甘地扭动着身体,“你属牛的吗?”

    “你猜对了,我真属牛。”

    姚华用身体挡死了傅歧所有能逃跑的路径,“你是我乙科的学生,不向先生告假就要旷课吗?”

    本章未完(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