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家命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第十八章 指日可待(四)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qianyege.com(千夜阁)
    王方定就躺在地上指挥,他几乎虚脱.但他紧紧盯着容器。容器里的光彩更加夺目,那令人惊奇的、炫丽多姿的瞬间,又一次出现了……

    王方定终于笑了。

    1963年12月初,王方定带领的实验小组终于捕捉到宝贵的瞬间,为原子弹点火装置研制出了理想的原料。

    四个白色的小球静静地躺在特制的容器里。钱三强久久地望着它们。在他身后,何泽慧、王方定等人都神态轻松。一名年轻人突然道:“钱所长,您可是答应过,完成任务后,要请大家吃冰淇淋。”

    钱三强一拍脑袋:“我是答应过,可现在是冬天,买不到冰淇淋,等夏天到了,我一定请大家!”

    鉴定结果表明,王方定小组研制的点火中子源,不仅合乎要求,甚至比原设计要求更高。1963年12月28日,二机部党组向钱三强并原子能所党委发出专函祝贺。

    80.这是最重要的一炮原子弹研制中,第一次出中子爆轰试验,是最后一道技术难关。

    在长城脚下,包括来到青海基地后,负责爆轰的试验队打了数不清的炮,这一炮,归根结底是最重要的一炮,是正式炸响第一颗原子弹的前奏曲。中国顶尖的核科学家,都集中到青海金银滩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为了这次重要的试验,张爱萍、刘西尧也特意从北京赶来。

    这次试验的弹体尺寸,是代号为596的正式试验弹的二分之一,除了没有装铀-235,其它的装置完全是一样的。因为它装有高能炸药,所以它本身是一个大炸弹,有很强的破坏力,因为还要装入点火中子源,它又有一定的放射性,安全问题不能不加以认真考虑。

    把弹体从车间运往试验场,产品的保温、运送时的减震,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保温的问题,他们请裁缝师傅用羊羔皮做了个大皮套,套住主要部件。又买了40多个热水袋,打算离开恒温的车间之前,装上热水,放在部件周围。他们又找来了一对长沙发,运输时把弹体固定在上面,用于减震。

    1963年12月23日,听完李觉、吴际霖和朱光亚关于准备情况的汇报,张爱萍说:“大家今晚都要早点睡觉,明天早晨谁也不准早起,一定要休息好,要用充沛的精力,迎接明天的试验。”

    但在那一夜,肩负着重大使命的科学家们却都没有睡好,他们深知,这次试验太重要了。可以说,这次试验,将决定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命运。

    吃过早饭,做好了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李觉一声令下,试验车队缓缓出发了。李觉和吴际霖坐在最前面的吉普车里,控制着行进速度,车间离试验场有七八公里的距离,道路不平,路两旁是皑皑白雪,北风凄厉地刮着,寒气逼人。陈能宽和另一个同志坐在一辆小轿车里,他们怀里,抱着用毯子包裹的贵重的试验部件。一辆专用车里,原子弹的各部件固定放在两个紫红色的长沙发上,以防震动,由四个工人扶着,前呼后拥的样子。

    到了现场,还要进行大量准备工作,要对原子弹试验品各部件进行组装,要装入点火中子源,还要插雷管。测试工作要做得非常细致,特别费时间,准备工作要持续六七个小时。

    控制室也是掩体,其实是一个巨大的碉堡,离试验弹有一段距离。碉堡里面摆放着各种仪器。很多电缆通往掩体外的试验场,有的与实验弹相连接。

    插雷管的时候,也是比较危险的时候,张爱萍等领导和参试的科学家都撤进了碉堡,负责插雷管的技术人员请李觉撤离。李觉说:“不!我是总负责,只能最后一个撤离。同志们,不要慌,要像往常一样,把雷管插牢靠,保证一次成功。”

    李觉命令,开始安装雷管,并开启记录仪器。碉堡里,各种记录仪器、示波器,开始工作,所有的监测仪器,都瞄准在原子弹实验品上。

    雷管安插完毕,工人们撤离。李觉最后望一眼原子弹试验品,也离开了。

    本章未完(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